close

一、簡介

魏延(生年不詳,卒年234年),字文長,荊州義陽郡人,三國時期蜀漢前中期重要將領,作戰英勇、並有將略、屢立戰功,深得蜀主劉備信任、丞相諸葛亮重用。於諸葛亮北伐時期出任前軍師,主理北伐時前線戰事之決策。

史載之名聲、功績,與趙雲相近或略勝之。而在前將軍關羽、左將軍馬超、右將軍張飛、後將軍黃忠之後。

劉備進位漢中王時,魏延遷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,趙雲遷翊軍將軍領中護軍。

後主年代建興元年,魏延為鎮北將軍,封都亭侯,趙雲則至鎮東將軍、封爵永昌亭侯(亭侯)。

建興八年,魏延更至征西大將軍、封爵南鄭侯(縣侯),此時趙雲已歿。關羽、張飛、馬超等人先後授假節,魏延則是後主建興年代第一位授予假節的高級官員。

唯,黃忠、趙雲二人是否有被授予假節,並無明確紀錄。

魏延既是善於培育士卒,又是勇猛過人。以武勇、知略為己任,身為將者彌足貴重。

然而其性格高傲而矜持,平日就常與諸將不同調,眾人皆知避其鋒芒。惟獨楊儀仍不認同魏延,魏延因此至為憤怒,兩人有如水火之勢。

每逢軍議時兩人每次爭論不休,軍師魏延尤其與長史楊儀與相惡,魏延有幾次甚至憤怒到舉劍刃恫嚇楊儀,楊儀因此數度嚇到哭泣。

魏延初隨主君劉備時,地位不過是一私兵(部曲)。

之後所以能受付重任,非因古參之德,猶如漢初三傑的韓信,乃因才幹出眾而獲得提拔,但也因此造成群臣震驚。

爾後其武勇、知略得以批露,乃因劉備有識人之明。

 

二、活耀年代

211年,魏延以部曲身份跟隨主君劉備入蜀,在取蜀攻略中數有戰功,拜為牙門將軍。後劉備自立為漢中王,遷回成都,在決定重地漢中的守將時,眾論都以為此職必在張飛,張飛亦以心中自許之,結果劉備卻提拔魏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、漢中太守,全軍震動;為此,劉備大會群臣。問魏延:今天委任你以重任,你上任後,欲如何應對?魏延說:「若曹操舉天下而來,請為大王拒之;偏將十萬之眾至,請為大王吞之。」劉備稱好,群臣亦對他所説的話感到很有魄力。劉備稱帝,再被升為鎮北將軍,成為蜀漢獨當一方的大將。

227年(建興五年),諸葛亮為預備北伐,進駐漢中,以魏延為督前部、丞相司馬,領涼州刺史。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,魏延曾在軍議上提出建議,認為長安守將夏侯楙怯而無謀,故願自請精兵五千,由子午谷直取長安,並認為夏侯楙一定會棄城逃走,而諸葛亮認為此計懸危而不用。

230年(建興八年),曹真上表認為蜀漢多次犯境,建議攻伐蜀漢。魏明帝接納,曹真於是從長安出兵,從子午道入;司馬懿經漢水進軍,另外有部分於斜谷入,從多路進攻蜀漢,但因大雨而罷兵。同年,魏延與關中都督吳懿率軍西入羌中,並在陽谿大破魏後將軍費瑤、雍州刺史郭淮率領的魏軍,諸葛亮上表魏延之功,再受領前軍師、遷征西大將軍、授假節、封爵南鄭侯。

231年,諸葛亮第四次北伐,與司馬懿對峙。據《漢晉春秋》記載,諸葛亮命魏延、高翔、吳班逆戰司馬懿,魏軍大敗。此戰漢軍獲甲首三千級、衣鎧五千領、角弩三千一百張,司馬懿還保營。

234年,秋,諸葛亮於五丈原病危時,與長史楊儀、司馬費禕、護軍姜維商討退軍事宜,決議由魏延斷後,姜維次之;但若魏延抗命,就自行引軍撤退。

244年春(魏延死後十年),曹魏大將軍曹爽率十多萬步騎攻向漢川,前鋒已在駱谷。當時漢中兵力不滿三萬,諸將大驚。守將王平決定採取魏延長期在漢中所布署的「重門之計」,護軍劉敏也贊同王平之舉,遂立即實行。漢軍撐到由涪城和自成都出發的費禕之援軍,逼使魏軍不得不退還。當時,鄧芝在東,馬忠在南,王平在北,為蜀漢守著各路的關所、要地。魏延的「重門之計」於其死後仍持續守護著主君劉備所託付的漢中。

三、魏延之死

諸葛亮死後,楊儀掌握軍權,秘不發喪,並令費禕去端倪魏延之意。

{天下為重}

魏延說:「丞相雖然亡故,但還有我在。只需丞相府上親近的官屬便可將丞相遺體帶回安葬,我會自行率領諸軍擊賊,怎麼能以丞相一人的死,而荒廢天下大事呢?況且我魏延(前軍師)是何等人物,居然還得要為楊儀(長史)所部制約,為他們斷後!」

因此留費禕一同留下率領部分,並令費禕與自己連名,告知以下諸將。

費禕剛開始對魏延道:「我一定會幫您抓住長史楊儀及其手下文官,遣散楊長史的軍權,一定不會違背命令。」

費禕出門後便騎馬奔馳而去,魏延尋思,並為此感到後悔,但欲追之已經不及。

魏延同時亦派人探之楊儀動態,得知楊儀已經依亮成規,諸營帳皆陸續引軍而返。

魏延大怒,趁著楊儀所部還未進發,先率領自所部南歸,並燒毀棧道,阻斷楊儀南歸之路。

{身為武官朝中無友好文官}

之後,魏延、楊儀皆上奏對方叛逆之意,一日間都飛繳致成都。

後主以之問侍中董允、留營長史蔣琬,兩人都懷疑魏延而保楊儀。

楊儀等人經由山谷通道,日夜並行。亦追跡於魏延之後。

魏延先至,並佔據了南谷口,並遣兵逆襲楊儀等人,楊儀等人遂命討寇將軍王平(何平)在前抵禦。

王平對魏延及其先行部隊罵道:「諸葛先生才剛死,屍骨未寒,你這家我怎麼敢這樣做!」

魏延部下將士認為曲翹在延,不敢為其賣命、軍隊潰散。魏延於是獨與其子數人逃亡,奔漢中。

楊儀譴平北將軍馬岱追斬之,並帶回其首級,楊儀起腳踏之:「庸奴!還能作惡嗎?」

遂誅滅魏延三族。起初,蔣琬率領宿衛諸營,行數十里,聽聞魏延已死,問其原委,乃旋而歸返。

《三國志》言:「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,但欲除殺儀等。平日諸將素不同、冀時論必當以代亮。本指如此。不便背叛。」
(原來,魏延之意不北降魏而南歸者,但是欲除掉楊儀及其手下等人。雖魏延平日就與諸將不同調、但當時的議論卻也期待他必可以代亮(北伐)。本意如此。不能說他有背叛的意思。)

《晉書·天文志》曰:九月,亮卒於軍,焚營而退,群帥交怨,多相誅殘。

《晉書·宣帝紀》曰:亮部將楊儀、魏延爭權,儀斬延,並其眾。帝欲乘隙而進,有詔不許。

《三國志·蜀書·後主傳》則提到:征西大將軍魏延與丞相長史楊儀爭權不和,舉兵相攻,延敗走。斬延首,儀率諸軍還成都。大赦。

《魏略》曰:諸葛亮患病,告訴魏延等人說:「我死之後,但謹慎自守,更不要遣人來探視我。」令魏延攝行己事,密持喪而去。魏延遂隱匿之,行至褒口乃發喪。亮長史楊儀宿與魏延不和,見到魏延已攝軍事,懼怕為其所害,乃張言魏延欲舉眾北附(魏),遂率其眾攻之。魏延本無此心,不戰率軍而自走,被追而殺之。

 

四、紀念

魏延祠

位於四川梓潼臥龍山景區,供人祭祀,右側門柱上書「鎮北征西勇猛忠誠定漢土」。相傳曾是魏延駐軍之處。

魏延墓

魏延墓傳說以「魏延墓在漢中城北門外石馬鄉」最為流行。
如今此古墓已經不存在,但古墓前尚餘兩座石馬跪姿,一殘破、一完整,故此地被稱為「石馬鄉」,兩匹石馬已在1973年被移送漢中市博物館保存。
據當地鄉里傳聞,原本墓前還有一文官石像手持漢中地圖低頭向魏延將軍做懺悔狀,相傳文官石像便是楊儀(另說為諷刺諸葛亮)。
還有傳聞說兩頭馬跪姿,分別暗指害死魏延的馬岱、楊儀。

關於此墓為何修建於石馬鄉,說法有二。

一、由魏延手下親兵所建。
魏延在軍隊潰散後,帶領親兵逃到南鄭的虎頭橋(今漢中市城北環城路與車站之間的劉家巷),被馬岱追上斬殺魏延的一些忠心士卒冒著生命危險為他收屍,葬在距虎頭橋兩裡外的荒野中,即現在漢中城北門外的石馬鄉,然後定居下來為魏延守墓。

二、為蜀漢朝廷建墓。
這種說法也認同魏延是被斬於虎頭橋,但在解釋建墓原因時有所差異。
該說法認為:「修魏延墓的不是魏延的親兵,修墓也不是暗中進行的,而是由蜀漢朝廷正式營建的。」
因為蔣琬等人在仔細分析「魏延謀反事件」後發現魏延是冤枉的。
再加上魏延既是宿將,又有戰功,當然應該「追述前勞」, 「以禮收葬」。
蜀漢朝廷其實已知「魏延謀反事件」的真相,但為了面子,不能自打嘴巴,所以只能用修墓這種辦法變相為魏延「平反召雪」。
這兩種說法在當地非常流行,也確實有部分歷史文物被保留了下來。
然而兩種說法都缺乏史料佐證,詳細之真實情況有待考察。

五、小故事

反骨之相

「反骨之說」源自羅貫中長篇小說《三國演義》。
該書第五十三回「關雲長義釋黃漢昇,孫仲謀大戰張文遠」寫關羽取長沙時,因黃忠沒有用百步穿楊之箭射殺他,被太守韓玄推下問斬。
正在這當緊時刻,帳外閃進一將,手起刀落斬殺韓玄救了老將黃忠。這人正是以後蜀漢名將魏延。
然而,當關羽引魏延歸來時,孔明卻「喝令刀斧手推下斬之」。劉備問何故,孔明說:「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 ……故而斬之」。
之後魏延在劉備力保之下保全了性命,並獲得重任,但與諸葛亮之間早已心生嫌隙。
直到諸葛亮死後,魏延果然反了,馬岱受軍師遺命於軍前斬之。

《三國演義》安排這一情節,可能是為了證明諸葛先生具有識人先識骨的本領。
但,小說沒有描繪魏延具體的骨相,歷史上真實的魏延有將才,但「性矜高」,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有驕傲矜持,持才傲物,正是因為這一點,諸葛亮才要刻意壓抑魏延,致使延「嘆恨己才用之不盡」。
所謂「腦後有反骨」為不忠,其實是一樁冤案。
《資治通鑑》在魏延被殺後,就明確指出:魏延「實無反意也」。這就顯示了骨相具有政治標籤作用,常被政客當作逼害敵對勢力的工具。
由於蜀漢無專職史官,對魏延與楊儀兵權之爭的脈絡細節有所記述不周的遺闕,加上後世戲曲與演義憑空捏造的情節普遍大為流行,使得在大眾留下不正確史觀認知。

「反骨」是泛指在古代封建社會是指那些具有叛逆性精神的異端、不忠不義之人。
因傳統文化的薰陶,人們在對現實本質缺乏了解的時候,開始傾向於宗教或迷信,開始傾向於這些玄乎的說教,一度時候,甚至把它作為了重大選擇的指南。
粵語中的「反骨仔 」就是這個意思。
在現代社會中,反骨成為勇於開創,思維敏捷的象徵,即「反骨精神」。
有一說:頭有反骨,萬中無一,熱播劇《永不磨滅的番號》中李大本事即有反骨,被算命先生稱為奇骨,五百年出一個,他日必成大器,縱然不能登基坐殿,也是一代王侯。
按照風雲子相法:腦後有反骨.將來能登科.傳說李世民、李自成便生有反骨。

夢麒麟

諸葛亮第五次北伐時,魏延被任為前鋒,駐紮在十里之外,一日夢到自己頭上生角,於是請趙直解夢,趙直說:「麒麟有角而不用,這是敵人即將不戰自破的徵兆啊!」等魏延離開後卻對其他人說:「角這個字拆開來看就是刀下用,在頭上用刀,其凶甚矣。」

非所不用

因異道會師潼關之謀(《魏略》載為計出子午谷),不為亮所用。故魏延常說諸葛亮怯事,嘆恨己才不能用盡。(227年)
雖如此,亮仍提拔魏延為前軍師,主理北伐時前線戰事之決策。(230年)

陰謀論

王夫之的《讀通鑒論》稱:「魏延於蜀國的權力只亞於諸葛亮,而雄壯難以猜禦,蔣琬未曾參與軍旅之任,而且缺乏威望,假如魏延先回軍並且挾持弱主(劉禪),蔣琬當然無法與之爭權,蜀國大權必然落入魏延手中。只有令大軍撤退,使魏延不能孤立於外,楊儀先入軍而魏延不得為主帥於軍中,雖然這樣會造成蜀國將士激憤甚至幾乎成亂,但只需一人(王平)就能制服。」 此屬於王夫之個人臆測,與史料之間不盡相符。(蔣琬時任留府長史統領宿衞諸營,史載亦稱魏延無反亂之心。)

退師之道

在南鄭縣西北,昔日趙雲退師時,燒毀赤崖以北閣道百餘里,後諸葛亮死於五丈原,魏延退師復焚之。即南鄭縣治中七十里有一主山高大數百里其頂如平台,山中有瀑布數百尺,下為深潭號佛子潭,前巍然高聲者為金爐岑,西有蝶燭拳岑,下有洞深不知底止,石磊磊層積如碑,凌空而下視者謂之名碑,碑口燃燒時沉土墳起,如星羅排列,人稱之七穀堆皆山中最美麗的地方。

 

--

會對這樣的人物有興趣

也是在有年紀以後才會注意到吧

職場上有能力發揮的時候真的不多

但小人永遠在身邊

嶄露頭角的時候永遠要注意

而且在那之後竟然被寫成叛將

明明是這麼有能力的人卻也落得如此下場

arrow
arrow

    LEON903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